上帝應許,上帝供應 : 之二

這一週,我們看看馬太福音第一章耶穌家譜中三個十四代的第一部份,就是從亞伯拉罕到大衛。馬太的記載是由亞伯拉罕開始。要認識亞伯拉罕,就先要知道他先前的歷史。

1. 一個大問題:創世紀1至11章題出了一個大問題,答案需要剩餘的聖經,從創世紀12章至啟示錄22章,完全的帶出。上帝創造天地和人,與祂同處在其中。上帝見證了人類對祂的愛和權威的反叛。初時,聖經記載個人和家庭生活,後至整個社會,都陷入越來越多的腐敗和暴力的網羅。雖然,經過了洪水和巴別塔的審判,這問題仍然沒有根治,罪的影響反而到達“全球性”。人類分散在地上,活在上帝的詛咒之中,分裂和混亂,在這情況之下人類還有希望嗎?世上的萬國能否重獲上帝的祝福和恩寵?

2. 選擇:上帝的答案是一個七十五歲的男仕和他沒有孩子而又年邁的妻子。上帝應許了他們一個兒子。從這兒子祂應許一個國家,又從這國家祂應許所有國家得福。

雖然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已是近百歲,但上帝保守他了的應許。亞伯拉罕和妻子的偷笑,變成他們的兒子以撒【名字的意思是“他笑”】。以撒成為上帝堅定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,又作為他後裔永遠的約(創世記17:19)。這個選擇非常重要,成為上帝其中一個名份:『我是亞伯拉罕的神,以撒的神,雅各的神。』這個描述意味著祂是應許和履行的上帝,並且上帝的最終目的,是抱括所有國家的。

這個選擇,也確定了亞伯拉罕的後裔,以色列民的身份:他們是上帝的選民。在申命記7:7-8和9:4-6,摩西提醒他們:『耶和華專愛你們,揀選你們,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,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。只因耶和華愛你們,又因要守他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,就用大能的手領你們出來,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。』

這個選擇是表明了上帝的恩典,因為祂選擇的亞伯拉罕都是眾罪人中的一個,別無可誇之處,但上帝因愛世人,就作了這選擇。

3. 救贖:因為飢荒,亞伯拉罕的後裔移居埃及,終成被壓迫的少數民族,成為埃及的奴隸。然後接著的描述,是上帝如何解放以色列民。在這個偉大的拯救故事中,除了表明上帝的品格外,上帝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:“耶和華”(Yahweh),是祂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諾言,為公義解放被壓迫的人。 因此在聖經中,出埃及記的記錄成為的救贖含義的主要模型,並充分體現了以色列人稱上帝為“救贖主”(Redeemer)的含義。

救贖帶出了兩個特點:罪,和上帝獨特的行動 – 差派祂的獨生子去拯救罪人。

4. 盟約:出埃及後的第三個月,在西奈山下,上帝透過摩西授予律法,包括了十誡。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,要他們成為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,是基於上帝拯救的恩典,而以色列人遵守法律是感恩的回應,是在萬國中作為上帝選民的條件。

耶和華神在西奈山立的約,與以色列人在山下拜偶像,成了對比。這個約也是神為了兌現在創世記12:2對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:『我必叫你成為大國。我必賜福給你,叫你的名為大;你也要叫別人得福。』這完全是上帝主動的作為。

5. 繼承:出埃及的第一代因自己的失敗、不信和反叛都死在曠野,下一代才能承受應許之地。經過約書亞的領導,以色列民得到戰略上重要的地點,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定居過程。在此過程中,各支派有對內對外的競爭,爭取擁有分配給他們的土地。

幾個世紀的士師時代,以色列民因內爭外患不團結,引至長期不忠信於耶和華。上帝在不同時候興起不同的士師,維持與上帝的關係,直至祭司撒母耳。

這樣的狀況最終導致以色列民要求一個君王(撒母耳記上8-12)。撒母耳認為這是以色列民拒絕上帝對他們的統治。上帝卻以以色列民罪惡的慾望變成祂目的的媒介。大衛被立為王後牢固地建立了君主制。讓以色列統一成為一國,統治整個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地方。亞伯拉罕的後裔成為大國,得到上帝的祝福和保護。

下週我們會思考“從大衛到被擄至巴比倫”的功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