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父亲在父亲节的反思

father_s_day_blue_scripture-Wide 16x9

在这个父亲节,我作为一个父亲,要好好反思一下。父亲节总是比母亲节要冷清一些,无论中西。世上流传下来的文学和音乐作品,也是歌颂母亲的,远多于歌颂父亲的。在我自己心目中,也是更爱母亲,比父亲多一些。因为在我自己小时候,说实话,我对父亲没有感受到有多少的爱和亲切。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对自己说,等我长大了为人父,一定要比我父亲更懂得爱孩子一些。后来我信主了,研读圣经,发现父亲这个角色比我之前所想的还要难得多。

在圣经中,神也称为父。这样的天父,既是全权的,又是全爱的。全权,意味着至高无上的主权大能,不可冒犯的尊贵荣耀,无可辩驳的权威真理。全爱,却又意味毫无吝啬的慷慨恩惠,毫无保留的饶恕悦纳,无微不至的关怀眷顾。这两种品质在人看来好像是水火不相容的,却完美地共存于神的属性之中。神之所以称为父,是因为父亲作为神的形像,兼具权柄和慈爱。这两种性质在有限有罪的人性中很难达到完美的平衡,甚至很难想像出这二者如何平衡。这也是为什么加尔文主义和阿米念主义几百年来会争论不休。加尔文主义高举神的主权,承认神有决定一个人是得救还是沉沦的绝对主权。而阿米念主义者认为这样就破坏了神的全爱形像。为了保全神的全爱形像,阿米念主义者不惜让上帝“挥刀自宫”,放弃一部分绝对主权,把自由意志放在人手里,看人要不要行使自己的权柄让自己得救。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上帝,那上帝自然很高兴。但如果人不肯接受,上帝也只能爱莫能助,眼巴巴、泪汪汪地看着祂所爱的人走向地狱。有人觉得这样的上帝形像还是不够有爱,祂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人在地狱中永远受苦呢?于是就有了普救派。普救派认为地狱即使有,也只是暂时的。所有人,不管信不信,行善还是作恶,最终都会回到神那里。他们觉得这样的神才是真正博爱的神。但这就与神亲自启示的圣经真理相违背了。从这些神学上的争论就可以看出,在人们心目中权威与慈爱多么难以两全。

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认识也有相似之处。《孝经》说:“资于事父以事母,而爱同;资于事父以事君,而敬同。故母取其爱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”这说的是人对待父亲,既有和对待母亲相同的一面,就是爱;也有和对待君王相同的一面,就是敬。爱是因为父亲和母亲一样有亲情,有慈爱。敬是因为父亲和君王一样有权柄,有威严。这跟圣经对为人父的要求很接近。比如以弗所书6:4说:“你们作父亲的,不要惹儿女的气,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。”“不要惹儿女的气”意味着要慈爱,“教训和警戒”则意味着权威。正因为父亲既需要有母亲般的慈爱和温柔,又要有君王般的权威和力量,难度太大了,所以世上成功的父亲不多。在孩子们心目中,父亲也没有母亲那么可亲可近。连神亲口承认最合祂心意的大卫王(撒母耳记上13:14;使徒行传13:22)也是个失败的父亲。他的亲生儿女之间乱伦、互相残杀,甚至造反,悲剧一件一件地发生。

我说当父亲不容易,不是想给自己找个推托的借口。神赐给我父亲这个角色,是呼召我效法祂,待我的子女既慈又严,不偏左右。我也能理解和体谅我的父亲。他也不是全然不爱我。只是我跟他在性格上不容易融洽亲密。回想过去,我自己也不是没有问题。只是他已过世多年,我遗憾没有机会再去改善这个关系。现在我检讨自己为父之道,似乎跟我自己的父亲有点相反。我对待孩子可能偏于宽松随和,而在管教上不够严格。作为第一代基督徒,我生命中缺乏敬虔父亲的榜样。从圣经中学到的头脑上的知识,要转化为实际行动,还需要一段过程和时间。求主怜悯帮助,让我先在我的孩子们心中树立一个敬虔父亲既严又慈的榜样,好让他们将来养育儿女时能想起我这个榜样,少走些弯路。也求主赐下启示与智慧,让我在成为一个敬虔父亲的道路上,越来越整全地认识神的全权与全爱。因为我们最完美的榜样就是神。愿与同为人父的众弟兄们共勉!